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 ( David Fincher, 1999)
Country : USA
Score : 8/10
回顧一下20年前David Fincher的好片,主角「敘事者」(Edward Norton) 是一個飽受失眠症困擾的保險評估員,人生僅剩下不斷地購買賣場型錄上的傢俱以得到短暫的麻痺、甚至靠著醫院內的互助團體來撫慰空虛的心靈,直到有天他遇上了Tyler (Brad Pitt),透過地下的搏擊社團獲得心靈上的解放…片中一段至今仍印象深刻的場景:Tyler跟敘事者兩個人半夜潛進抽脂中心偷廢棄的人類脂肪,再將這些定義中的”垃圾”做成高檔肥皂賣到百貨公司,十足諷刺的是,這些被消費者去之唯恐不及的脂肪,最後卻以高價回到她們的手裡,我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換了身份, 換了腦袋! 說穿了,觀眾就是本片的「敘事者」,在這個完美的體制下本該感受到滿足,卻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我們感受到被欺騙,卻無法看清誰在詐騙,因此,現代社會的”受害者們”開始用盡各種方式來填補這些物質無法填滿的空缺 (如電影中醫院的互助團體),這種求神問卜也揮之不去的陰霾,在電影裡因為有了鬥陣俱樂部而獲得解脫,在這個沒有階級的地下搏擊社團中,人們可以藉由”痛楚”找回自我,可能也是因為這樣,20年前進電影院看「鬥陣俱樂部」的觀眾覺得被冒犯了,其直接導向混亂不堪,無可救藥的社會體制瓦解!
“How much can you really know about yourself if you haven't really been in a fight?” 言下之意,搏擊的體驗其實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哪怕是在猶豫要不要上擂台的剎那,也比買一百樣商品更貼近真實的自己,起碼可從中了解自己為什麼猶豫或害怕,直接面對内心的軟弱。
”We've all been raised on 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 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 pissed off.”(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吃電視機的奶長大,從小到大都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成為一些像富豪、電影或音樂明星這些大咖。但實情是我們不會,並每天也在學會接受這個現實。對此,我們感到十分憤怒。)